《歸來:中國海外文物回歸紀實》 翁淮南主編 李競輝、楊曉明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
泱泱中華,文明博大。
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證實:我國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記錄了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我國是東方人類的故鄉,同非洲并列人類起源最早之地;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晚清以降,列強東顧,國力衰微,大量珍貴文物或被列強掠奪倒賣,或因商人走私而流散他鄉,中華文化遺產蒙受巨大損失,成為時代之痛、民族之殤。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各國公私單位收藏的中國文物總量超過一千萬件,其中很多文物是被西方列強或明搶或暗奪或誘騙或走私而流失的。而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大多不受珍視,還屢屢出現被損毀的案件。
流失文物的命運,緊緊牽動國人的心;堅持不懈追索流失文物,是每一個中華兒女責無旁貸的使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就把遏制文物流失、搶救珍貴國寶擺上重要議程,建章立制,開啟了追索流失文物的新篇章。從1949年至今,我國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征集等各種方式,堅定追索流失文物,積極參建文物返還國際秩序,成功促成了三百余批次、十五萬余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對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提出更高要求。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薄翱脊胚z跡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敝修k、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公安部與國家文物局不斷完善“打擊和防范文物犯罪聯合長效工作機制”,全國文物犯罪信息中心研發的“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臺”持續發揮作用。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物保護力度、文物追討力度持續加大,成功促成一千八百余件(套)流失文物返還。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進入了全方位發展、多層次提高的嶄新階段,文物追索返還的國際合作不斷擴展深化,流失文物返還的“中國實踐”備受矚目。
2019年3月23日,在習近平主席、孔特總理的見證下,中意雙方代表交換關于七百九十六件(套)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的證書。2019年9月17日,“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開展。這是我國首次對流失文物回歸工作進行全景式展現。為做好展覽籌備工作,國家文物局系統梳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年來三百余批次、十五萬余件回歸文物情況,精心遴選二十五個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歸案例,統籌調集全國十二個省市、十八家文博單位的六百余件文物參展,包括《伯遠帖》、《五牛圖》、王處直墓浮雕石刻、龍門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飾片、皿天全方罍、圓明園青銅虎鎣、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珍貴回歸文物,引起國際輿論的關注。
這本《歸來——中國海外文物回歸紀實》,正是致力于呈現近年來成功追討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案例,挖掘文物回歸背后的曲折歷程與精彩故事。整體看來,本書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首次對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有代表性的流失海外文物進行“圖片+文字”的系統化梳理和解讀,展現七十多年來我國流失文物回歸工作的不凡歷程與豐碩成果;二是通過講好有代表性的流失海外文物的故事,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各種歪曲污蔑,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也展示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三是精選的《中秋帖》、《伯遠帖》、《韓熙載夜宴圖》、子龍鼎、皿天全方罍、虎鎣、圓明園獸首、天龍山佛首等有代表性回歸文物,年代跨度之久、品類之全、價值之重、涉及單位之多,均為過去所少有,為開展學術研究提供了史料信息,解讀這些文物,也為全面展現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群體所生產文物的萬象,為研究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以及各個歷史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場景和精神文化面貌提供新的實物見證;四是首次通過追蹤有代表性文物從顛沛散失到盛世重光的海外回歸歷程,總結追索成果,銘記追索歷程,從而喚起全社會對流失海外文物的更多關注和更多思考,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強大力量,推動更多流失文物的回歸;五是通過用中國話語向世界講好人類有代表性的文物流失故事,加深中外人民的了解,促進文明交流互信,共建“一帶一路”,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書以文物回歸的時間順序,逐個回顧有代表性的文物回歸故事,重點講述在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的政策指導下,調整工作思路,拓寬渠道,改進方法,開創文物回歸工作的嶄新格局。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以周恩來總理為代表的國家領導人在國寶流失與外匯儲備緊張的形勢下,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重金回購本就屬于中國人民的珍寶。這也開啟了中國政府搶救流散海外國寶的序幕。
畫家、鑒藏家張大千,即使移居海外前途未卜,也要以最低價“半售半捐”國寶書畫《韓熙載夜宴圖》給國家。
《永樂大典》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外敵入侵和二戰的洗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幾十年里,我們結交的朋友也越來越多,國際上主動歸還的《永樂大典》數量多達六十七冊。
如今,曾經歷過盜掘、倒賣、走私出境的晉侯穌鐘赫然呈現于上海博物館的展柜中。1996年,中國考古界開始了規模宏大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晉侯穌鐘發現前,中國歷史最早的確切紀年是公元前841年,史稱“共和元年”,這套鐘的發現,為人們重新確定西周王年乃至推斷出武王伐紂的確切年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其紀年資料成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大研究課題之一。
《淳化閣帖》收錄了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名臣以及書法家等一百零三人四百二十篇作品,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聚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被后人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而從學術角度上看,《淳化閣帖》的刻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浩大的留存古人書法的運動,它使中國古代的諸多書法真跡有幸存世。王羲之雖然是對中國書法歷史發展影響巨大的書法家,但是其親筆墨跡至今已蕩然無存?!洞净w帖》拓本中保存了許多至今已失傳的王羲之書跡。面對回歸的四部《淳化閣帖》,啟功稱贊“這是彩陶般的魏晉至唐法書的原始留影”。
作為2006年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項目的征集對象,子龍鼎的回歸可謂一波三折,驚心動魄。子龍鼎的名字取自內壁口沿處鑄造的銘文“子龍”。左上角為“子”字,字體較小,下方的“龍”字雙線勾勒,頗有力度,儼然一條挺身而立的圓目瞪眼、張口欲咬、卷尾盤曲的氣勢威嚴的中國龍。子龍鼎還是現已發現商代青銅圓鼎中形體最大的一件,高于著名的大克鼎和大盂鼎,僅次于淳化五耳大鼎,但年代比三者都要早。在商末周初器中,子龍鼎為目前已知最大的圓鼎,堪稱商周青銅器中的瑰寶、國之重器。而且,它還是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經典之作。大鼎銘文“子龍”是目前所知“龍”字銘最早的青銅器。
每當人們信步走進山東博物館,一尊帶有巨大圓形頭光的石刻菩薩像鶴立雞群的外表下,隱藏著跌宕起伏的意外現身又流失海外的傳奇經歷。這尊被稱為“東方維納斯”的禪冠菩薩像見證了一千四百多年前中國南北朝時期的那兩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
進入新時代,中國政府不斷完善追索流失文物的法規制度,在日益強盛的民族力量感召下,團結國內外正義、友好的力量,文物回歸工作成果斐然,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2015年,流失海外的五十六件出自甘肅省禮縣秦公墓地大堡子山的金飾片,分三批先后回歸祖國,是國內外政府機構通力合作,勇于擔當的有識之士共同努力取得的舉世矚目的輝煌戰果。這批金飾片于20世紀90年代初被非法盜掘、走私出境,開啟了海外漂泊的經歷,后由法國愛好收藏人士購買并捐給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通過中國國家文物局長達數年的不懈努力,與法方持續協商談判,最終法國政府同意將文物退還原捐贈人,解除文物的國有性質,再由文物持有人——法國收藏家弗朗索瓦?皮諾和克里斯蒂安?戴迪安將文物捐贈給中國政府。此次文物返還在中法兩國政府和友好人士的通力合作下得以實現,是突破文物所在國法律障礙實現文物返還的典范。
《絲路山水地圖》又名《蒙古山水地圖》,繪于絹本之上,幅寬零點五九米,全長三十點一二米,是一幅繪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間的明朝宮廷的皇家地圖,氣勢恢弘,尺幅巨大,相當于三幅《千里江山圖》和六幅《清明上河圖》,展示了東起嘉峪關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伊斯蘭圣城麥加)的遼闊地域范圍,繪制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可謂古代千里江山圖的典范。2018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展示了這幅歸來地圖,在全世界的華人中引發了熱議。
2018年,圓明園流失文物青銅“虎鎣”在英國被拍賣,引發全國上下的廣泛關注。政府有關部門牽頭,各收藏機構、行業組織、媒體與國內外友好人士團結協力,最終達成了文物返還中國的共識。中國派出專家隊伍帶回“虎鎣”并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彰顯了中國政府保護文化遺產的堅定信念與負責態度,也顯示出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贏得了社會各界廣泛的理解與支持。
中國力量、中國智慧傾情奉獻,使得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不斷打開新局面。
2019年3月23日,在習近平主席、孔特總理的見證下,中意兩國代表在羅馬交換了七百九十六件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這批文物藝術品主要是來自我國甘肅、陜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蘇等地的出土與傳世物品,時代跨越新石器時代至民國時期,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其中,豐富多彩的新石器時代彩陶,紋飾精美多樣,為研究史前社會文化風貌提供直接的實物例證;數量繁多的漢代陶器,造型古樸厚重,是漢代農耕文明的縮影;造型生動傳神的唐代駱駝俑、馬俑、人物俑,記錄著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信息。2019年4月10日,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抵達北京,重回祖國懷抱。
2019年,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中,最為引人矚目、可圈可點的事件當屬國家一級文物——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的光速回歸。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是我國近年來在國際文物市場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實施跨國追索價值最高的一批文物。文物的成功回歸,是文物部門與公安機關、駐外使館通力協作,選取最優追索工作方案共同努力的結果。
如今,圓明園十二生肖中的牛首、猴首、虎首和豬首由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并作為常設展對外展出,馬首由北京市圓明園管理處收藏并在正覺寺長期展出,而鼠首和兔首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目前正在《復興之路》的展覽中長期對外展出。
文物只有在故鄉才能使文物信息完整呈現,才能最好地發揮記錄歷史、傳承文明的價值,否則只能在異國他鄉孤零零地展覽。所幸遍布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無時無刻不在關注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藝術品的信息,一旦時機到來,便會迅速出手,爭取國寶回歸祖國。同時,走近世界中心的中國日益強大,將繼續有效運用包括多邊國際條約、國際私法準據法、國際民事訴訟等在內的法律手段,充分發揮政府間協商、民間人士積極作用,探索多樣化文物追索路徑。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定將會有更多的流失文物踏上回家之路。
本書共三十二章,其中二十七章由李競輝同志撰寫,另五章由楊曉明同志撰寫。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我們訪談了國內外相關專家,查閱了國內外相關文獻,并實地考察了相關博物館、考古所,力爭梳理出第一手資料。特別感謝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首都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山東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海南省博物館、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龍門石窟研究院、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天龍山石窟博物館、晉商博物院、龍美術館等單位,特別感謝董帥、余冠辰、龐道瓊、胡安娜、劉德發、王曉麗、滕衛、王佳佳、曾攀、孫玲玲、高文杰、韓飛、崔志華、張曄等專家、學者和文博工作者的幫助、支持!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四十七個國家、二百一十八家博物館中,中國文物數量達一百六十七萬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數量更是館藏的十倍之多。推動國寶歸來,需要熱情,更需要理性。一要做好追索的整體規劃。對追索的范圍進行科學界定,主要針對因為戰爭和其他不道德方式,掠奪或者盜竊等非法出境的文物。構建完善追索體系和機制,明確追索主體和職責;二要開展國際合作。構建國際法理體系和行動綱領。對非法出境的文物,應及時宣布屬中國所有或聲明中國保留追回的權利。做到既管住文物的非法流出,也管住外國文物的非法流入;三要鼓勵民間參與。構建流失文物綜合數據庫,支持各界人士持續參與追討和拍回,并減免回歸稅收。
眺望未來,期待更多國寶歸來。
?。ㄗ髡呶袒茨?,系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資料部主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