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月9日至13日,在由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主辦的“2022年國際藝術理論研究學術論壇:藝術與人類未來”上,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的58位學者以線上方式參會,探討文化交流互鑒、科技對文化傳播的影響、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等話題。與會專家學者提出,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實現“不忘本來”與“吸收外來”的結合,就能更好地“面向未來”,讓文化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傳統文化孕育出特色審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就燦爛,藝術門類眾多,還有一些獨特的文藝種類,例如戲曲和書法等。正因為如此,北京大學教授彭吉象認為,中國傳統藝術在藝術創作、藝術鑒賞乃至藝術門類等方面,都鮮明地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從藝術創作來看,中國傳統藝術在創作規律、創作過程、創作方法、創作心理以及對藝術家的道德要求等方面有許多獨到的理論。從藝術鑒賞來看,歷代大量的詩話、詞話、畫論、書論、文論、樂論、戲曲論、小說評點等,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風格和方式,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文藝理論寶藏。中國傳統藝術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
戲曲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為廣大人民群眾乃至海內外人士所喜聞樂見。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孫萍表示,京劇在發展歷程中涌現出大量成就卓越的藝術家以及與西方有聯系的戲劇家,積累了大量的對外交流經驗并逐漸理論化,因此京劇必將在新時代我國文化傳播方面承擔更重要的職責與使命。孫萍以富連成社為例,闡述了應當以“替祖師爺傳道”的精神擔當文化傳承使命,以“諸生須當敬聽”的社訓落實立德樹人任務,以“量材授藝,人盡其才”的宗旨形成人才培養體系,以“活起來”的理念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戲曲更好地得到傳承與發展。
那么,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如何使我國的藝術作品保持、體現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彭吉象認為,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國際性,傳統文化是民族藝術繁榮發展的沃土。21世紀的藝術更需要對民族的歷史和現實進行深刻反思,運用現代意識對傳統文化進行觀照與超越。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反思,構成了中華民族優秀藝術作品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的意蘊。
探索藝術理論體系建設道路
“人類指向未來社會的想象力仍然需要從過去留給當代的豐厚遺產中提取資源。人們不能輕易遺忘過去,而要從過去歷史文化遺產中尋找有益于當代生活改善的積極元素,未來存在于過去對于其未來的想象之中?!北本煼洞髮W教授王一川認為,人類想象力需要直面現實生活的嚴峻挑戰。想象力并非無源之水,而是被現實生活嚴峻挑戰激發出來的力量,是人類面對現實挑戰而積極應戰的務實有效的實踐方略。藝術學需要探索特定的社會環境條件,以便讓人類的想象力更加合理地凝聚在更多的藝術品中。
深圳大學教授李心峰梳理了藝術學的發展變化。近現代以來的藝術理論、藝術哲學等的研究,尤其是19世紀末藝術學從美學中獨立出來,藝術學的分支學科、交叉學科、應用學科等紛紛涌現。自20世紀初尤其是新時期以來,藝術學在中國迎來了振興、繁榮的發展階段。上世紀90年代初,藝術學作為一級學科進入高校學科目錄。2011年,藝術學從文學門類中獨立出來,成為第13個學科門類。在學科交叉融合、人文與科技融合、大力倡導新文科建設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學學科群快速擴展,已成為一個值得總結的研究領域。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廷信表示,藝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新時代,從理論上思考藝術與人類未來之間的關系,是從未來視角反思歷史、審視現實、展望未來的最佳時機,有利于催生觀察藝術、研究藝術的新命題、新視角、新方法,為新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立探尋道路。
迎接時代變化帶來的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巨變,在物質生活獲得較大滿足之后,日常生活就會出現審美化的趨勢。于是,各種生活藝術,包括烹飪、服飾、裝飾、茶藝、布藝等便蓬勃發展起來。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周星說,生活的變化使得民俗學的關注對象也發生了變化,民俗獲得了新生的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遺產喚起了民眾的鄉愁。周星通過晚明文人文震亨的《長物志》提出,中國傳統文人通過雅致器物與情調追求并構建社會地位,這種追求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國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實現日常生活的審美化。
21世紀科技的迅猛發展對藝術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各個國家、民族應有自覺保護民族藝術、民族文化的意識。新加坡萊佛士音樂學院教授蔡曙鵬認為,通過語言溝通、海內外力量的互動協作、多民族文化的創新合作和電子傳媒,不僅能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利于提高和增強民眾的文化認同感和社會凝聚力。未來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科技的發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將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化,進而影響傳統藝術的形態和生產方式,這就需要從業者對文化傳承的策略與推廣方式進行反思。
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風潮,如何迎接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未來?文化因互鑒而繁榮,因交融而生輝。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張樹庭指出,文明交流互鑒富有時代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思想的交流與智慧的碰撞中產出豐富的學術成果,有利于共同探尋、解答藝術與人類未來這一“時代之問”的有效途徑,從而逐步建立起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跨學科、跨區域、跨文化的藝術理論研究網絡,共創藝術學的美好未來。(本報記者 黨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