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黨建網 > 黨史故事
    江心洲上“雙槍將”
    發表時間:2022-11-18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荷花池中水悠悠,人民難忘雙槍手。灘上蘆葦年年綠,永遠活在江心洲?!痹诮K省揚州市廣陵區李典鎮李典村一片高大挺拔的樹林深處,革命烈士朱秀清的衣冠冢靜靜地坐落在陵園內。

      朱秀清,1917年出生于江都縣花蕩鄉孫家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家境貧寒,13歲才進私塾讀書,后因繳不起學費而輟學??谷諔馉幈l后,朱秀清失業回家務農,目睹日寇鐵蹄踐踏國土、地主惡霸橫行鄉里,血氣方剛的他胸中燃起反抗的怒火。1939年,新四軍在江都附近的新老洲一帶團結帶領群眾打擊日偽軍,開展大生產運動。朱秀清深感抗日救國有望,年輕熱血充滿正義的他,義無反顧地參與到了革命中去。

      1942年,朱秀清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新壩鄉地下黨組織的支部書記。他通過唱香火戲、結拜“弟兄會”等形式,組織發動群眾與敵人作斗爭,不斷壯大當地的抗日力量。此外,他還帶領農民開展減租減息等鋤奸反霸斗爭,為群眾謀取利益。

      新老洲四面環江,敵人整天在江面巡邏,企圖阻礙新四軍過江活動。如何順利過江,聯通江南江北根據地,成了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朱秀清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動沿江多個渡口的船民,秘密為新四軍傳遞情報、接送干部、轉運物資。在他的動員帶領下,1942年至1943年間,1000余條大小船只秘密運送了4000余名新四軍和抗大分校學員順利過江,此時的新老洲已然成為了聯系江南江北革命根據地的一塊“江心跳板”。

      1946年,我黨決定將丹北黨政軍及地方部隊數千人,通過新老洲撤至江都地區。朱秀清又一次發動船工和漁民,調遣沿線漁船和渡船,完成了大部隊的轉移任務。之后,智勇雙全、人地熟悉、具有豐富斗爭經驗的朱秀清接受組織安排,留守組建江鎮武工隊并擔任隊長,繼續堅持地下武裝斗爭。

      朱秀清善使雙槍,槍法精良,熟知各種槍支及其零件構造性能,黑暗里亦能拆裝自如,有著“雙槍將”的美名。又膽大心細,經常偽裝或隱蔽在蘆柴灘里,巧妙地與敵人作斗爭。他和江鎮武工隊隊員們一起破鐵路、炸橋梁、斷電線、打軍車,經常出其不意打擊敵人,鎮壓了一批特務、要員、叛徒,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敵人視朱秀清為眼中釘、肉中刺,想除之而后快,但在群眾的掩護下,他機智地避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敵人又抓走朱秀清的父親和妻子,對他們威逼利誘、嚴刑拷打,企圖借此動搖朱秀清的革命意志,但他不為所動,對敵斗爭更加堅定。

      1948年9月13日,朱秀清在執行夜間運槍任務時,不幸遭到敵人的偷襲,身上多處中彈。他忍著劇痛向樹林里打了一梭子子彈,就再也不能動了。意識到自己身負重傷,朱秀清便將自己的駁殼槍和公文包交給隊員,又向身邊的同志要了兩顆手榴彈,對他們說:“你們快走,我和他們拼了……”他擰開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時年僅31歲。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當地的人們創作歌謠,紀念把熱血灑在這片土地上的烈士。如今的李典鎮秀清村、秀清組,就是以朱秀清烈士的英名命名。(凌紀軒)

    網站編輯:白夢潔
    黨建網出品

    友情鏈接

    18强奷一级毛片